一个人只能听见他想听见的,并否定其他所有的丨摸象系列

2020-05-141542

一个人只能听见他想听见的并否定其他所有的

本周学到了一个词,确认偏差(confirmationbias),也叫验证性偏差,大意是个人不在乎事实,偏执于自己的成见、猜想。一旦我们个人形成某种观点,就会积极采集和接纳佐证这一观点的信息,而无视或否定质疑这种观点的信息。确认偏差表明,我们没有客观地看待事实,不自觉的选择那些顺从我们偏好的信息,这些信息确认了偏见让我们感觉良好。

最近三个热点大瓜,一是丰巢超时收费惹得群情激愤,一个是papi酱的女儿随父姓引发女权的争论,一个是继当当之后比特大陆也来给全民普及公司法了,每一个都槽点满满,但都是明理人一看就明白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对全民性的话题是有忌惮的,我虽是一介草民,但总是想用同理心换位思考一下,想想其中压力和滋味真不好受。

这三个热点太烫嘴,草民是不敢聊了。

但是我觉得可以看看这里面的评论,很有意思,大部分声音都是经过筛选的,所以没那么辣眼睛。一些刺耳的声音也特别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大部分也基本也会被过滤掉,剩下会被听到看到的都是可以讨论或者批判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知道这个世界确切的真相。过去的传媒行业早已证明,人们喜欢消费那些证实他们观点的报道。大多数人不具备怀疑精神,也不愿意关注反映不同观点的媒体,大多数人只看一个品类的新闻。

这是内容消费端的真实现状,作为还没入门的内容生产者,我常常猜不透,时常琢磨到底这个时代的内容生产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洞察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不论媒介还是文字、图片还是短视频,甚至是直播。

如何才能不违背自己的观点,或者是自己的观点和主流是合拍的?

一个人的幸运是掏出来的自己恰好和时代合拍了

今天短视频和直播这个市场越来越大了,尤其疫情更加速了直播的爆发,我也饶有兴趣地研究了一番。我个人比较落伍,直到去年年中才开始下载抖音快手,年末看着短视频直播的数据一直增长,才逼自己一周刷一小时。我至今很难理解观众的口味,那些视频给人带来的刺激实际上是非常短的,那种新鲜劲是不具备持久力的,可就是播放量惊人。我个人的经验认为,深度内容给人带来的新鲜感、以及那种认知上的震撼其实远大于视频所带来的。即使是那些人性中原始欲望类的“软”色欲的大长腿、尖下巴,这种畸形的审美,以及土味得不能再土的视频,逗乐之余都令我迷惑。

从艺术流派来说,绝大多数可以说是表现主义,这是主流的审美,人们需要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感受浓烈的片刻欢愉。

短视频的制作门槛越来越低,但是内容的门槛越来越高,普通人很难拍出好看的短视频,长短不好把控内容的深浅,过短表达不出东西来,长了又很容易被用户跳过。

直播的制作门槛和短视频差不多,但是直播具有社交属性又具有媒体属性。相比直播,短视频的传播衰减周期长多了,而且绝大多数短视频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

任何行业,做到顶尖都是门艺术,都是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对市场有敏锐的感知。

在今天,短视频越来越多占据了用户的时间,从即时通讯手里不断掠夺时间,我认为在线视频领域是值得投入和参与进去的一个大市场。

因为人们越来越不需要依赖社交工具上那些无聊的熟人,也不需要那些在朋友圈发广告的朋友了,在线视频在移动端的人均app每日使用时长的占比越来越高,即时通讯的占比反而越来越低了。

我想今天受到精英教育的人是非常多的,但他们的音乐品味、在线视频品味似乎没见到高明到哪里去。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似乎并没有赢得引领短视频的潮流的资格,或者是他们看不上?

可能正如《人生海海》的作家麦家所说的,在日常生活面前没有英雄,日常面前都是毁灭的、破碎的。面临制作这种短平快的短视频内容,可能更需要的是短篇小说家的创作思路。

我面对这种未知是茫然的,一直倾向于认为,短篇小说的创造思路,可能是更能一以贯之的“道”。但是,一来自己没有实践过,二来除了会读短篇小说没创作过。

我自己每周的写作练习,都是抱着认真的态度写作,但是输出都是糟糕的、破碎的。麦家说,他常常不相信一个作家是为读者写作的,如果你掏出来的自己恰好和时代合拍了,你就是幸运的。

很可惜,我目前掏出来的自己不仅写作表达手艺有问题,自己还不一定与时代合拍。

但如果不合拍,估计只能改造自己。但如果要改造自己与世界合拍,可能得像英剧《黑镜》第一季中那集《Fifteen Million Merits》那样,接受观众期望你做的事情,而不是你自己主动愿意去做的事情,娱乐至上。每每想起的《黑镜》那幕剧,我都后背发凉,希望人类不至于真的走向娱乐至死。

分享
点赞0
打赏
上一篇:滴滴发布《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
下一篇:成功不是来自于能力的表现,而是社会的感知